2019考研政治复习指导卷及答案(4)
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2.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1)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 (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4)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A.(1)(2)(3) B.(1)(2)(4) C.(1)(3)(4) D.(2)(3)(4) 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4.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的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如果人们将茧剪开,它虽然可以毫不费力的爬出来,但身体十分臃肿,并很快死去。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B.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同化和异化的统一 C.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起决定作用 D.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5.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6.“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9.因果关系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 A.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B.确定的发展趋势和不确定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C.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D.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未实现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10.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 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说明了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外因在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作用原理。题干中“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明显地揭示了(1)(3)(4)的哲学道理,这首诗也涉及到事物的“质”,但没有体现质变与量变之间的关系,因此(2)是错误的。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质量互变规律与“度”的关系问题。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鲁迅对《三国演义》的准确评价就充分地说明了把握度的重要性。 4.[答案]A[解析]略 5.[答案]C[解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6.[答案]A[解析]考查质量互变规律原理。“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质变,而非量变,故排除C,而BD为干扰项,故不选。 7.[答案]D [解析]这两句诗都暗含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现象,这些现象也是不可逆转的,是必然的趋势。 8.[答案]C [解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所以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原理的考查。根据哲学一般原理,原因是事物发展链条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产生或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所作用而产生或引起的现象。客观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矛盾关系,就是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最基本的关系。矛盾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则以同时承认非重点论为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