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政治点题之马克思主义原理(1)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代诗人李贺在《嘲少年》中写道:“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 D.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C.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D.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3.摩尔根曾长期生活于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部落中,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对这种社会组织做了深入的了解,才写出《古代社会》这部不朽之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见解。这件事说明( ) A.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B.只要掌握实际材料,就能获得理论知识 C.学习有科学价值的书本知识十分重要 D.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这句话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 ) A.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进而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B.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表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 C.是两极的积累即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 D.资本积累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5.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了鸡,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 A.系统和要素的辩证关系 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6.“六十二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二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二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六十二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新中国建立六十二年历程体现了( ) A.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7.“激流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溪谷”出自刘基刘伯温的《司马季主论卜》,蕴含的哲理是()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质量互变的关系 C.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D.对立统一的关系 8.《抱朴子·明目》曰:“然物以少者为贵,多者为贱”。因此,认为“物以稀为贵,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这种说法( ) A.说明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B.夸大了市场供求关系的作用 C.正确的揭示了决定商品价值量大小的根源 D.正确的说明了商品的价值量与市场供求的关系 9.毛泽东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表明( )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B.认识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C.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D.利用规律改造世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10.真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过程。真理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客观性 B.多元性 C.绝对性 D.相对性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B.人的感官对认识没有影响 C.实践必须凌驾于规律之上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2.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200万元,其中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100万元,购买劳动力部分为80万元,劳动者创造出来的新价值是200万元。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 ) A.300% B.200% C.150% D.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