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政治模拟题及答案第3套

匿名 2019-03-09 10:48:58 热度:

2018考研政治模拟题及答案第3套

1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

A.血缘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D.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人与人的政治关系B.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C.人与劳动对象的关系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5在知识经济时代()

A.知识生产决定物质生产B.物质生产决定知识生产

C.知识生产取代了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D.知识生产成了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6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7在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劳动资料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生产工具系统B.信息传递系统

C.自动化控制系统D.能源动力系统

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是()

A.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B.分配多少

C.社会分工D.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

二、分析题

3试分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4"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请回答:

(1)"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哲学依据。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怎样?

(3)作为治国方略"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Ⅰ

1.【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解析】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是最基本的人类社会关系。

2.【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力范畴的含义。

【解析】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C项是生产关系所涵盖的;D项不准确:人类社会也属于物质世界。

3.【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本质含义。

【解析】生产关系包含两个主要内涵: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一种物质经济利益关系,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

4.【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标志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解析】生产工具标志着人们改造、控制自然的能力如何,是人类所能够达到的劳动生产率大小的根本标志;劳动工具的水平是人类劳动力水平的"测量器"。其他选项都能够衡量生产力的大小,但不是根本性的尺度。

5.【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生产的基础地位。

【解析】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基础,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起着根本意义上的决定性作用。

6.【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后者决定前者的性质:正是所有制关系才能把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由可能的变为现实的,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产品分配、交换形式,就有什么样的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其他选项都被包含于C选项中作为被决定的成分、因素而存在。

【拓展】要看清楚题干中的"决定"二字。

7.【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工具在劳动资料中的地位。

【解析】劳动资料主要指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测量器",是人们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8.【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划分阶级的根据。

【解析】阶级是依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来划分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集团,在思想和政治上也占统治地位,也就会采取有利于他们的分配方式和社会分工。

【拓展】这是属于记忆和理解相互结合的题目,考生在记忆类似的知识点的时候,要学会通过理解而记忆的方式,这种记忆更有效、更深刻、更长久,否则造成记忆肤浅、混乱,会在诸多选项中徘徊。

二、分析题

3【答案要点】

(1)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政治文明是政治法律制度、组织、设施、国家组织管理方式等进步的程度和成果,精神文明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1分〕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归根到底决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1分〕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保证和推动;〔1分〕精神文明则指导和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分〕三者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1分〕

(2)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要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1分〕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分〕另一方面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1分〕"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语),因此,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社会就是畸形的,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1分〕

4【答案要点】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和法律既联系又区别。二者的区别表现在:①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的自我约束力量而存在并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而法律则是通过成文的条例、条文而存在,并通过强制的手段实现其对社会的作用。〔1分〕②道德的社会作用比法律的社会作用更广泛。〔1分〕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仅可以使个人自我节制,还可以使人们为某种理想、信念自觉献身。③道德与人类社会并存始终,而法律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的消亡而消亡。〔1分〕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社会关系、约束人的行为的规范,二者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1分〕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①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分〕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1分〕②以德治国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1分〕③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法治必须以社会上公认的道德作为其前提和基础;德治也要有强硬的法律规章制度的支撑和制约。〔1分〕

(3)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1分〕

相关Tags:政治模拟题

2万+
1 点赞

模拟试题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