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框架 一 教育学概述 |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
| 教育学研究任务 |
|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教育学的萌芽 |
|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 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
| 二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教育的概念 | “教育”定义的类型 |
| 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
|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 教育的结构 | 教育活动的结构 | 教育系统的结构 | 教育的功能 |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 我国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 教育是上层建筑 |
| 教育是生产力 |
| 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
| 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
|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
|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
| 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 生物起源说 |
| 心理起源说 |
| 劳动起源说 |
| 教育的发展 | 古代教育的特征 |
| 近代教育的特征 |
| 现代教育的特征 |
| 三 教育与社会发展 |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 教育独立论 |
| 教育万能论 |
| 人力资本论 |
| 筛选假设理论 |
| 劳动力市场理论 |
|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
|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
|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
| 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
| 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
| 教育的社会功能 | 教育的经济功能 |
| 教育的政治功能 |
| 教育的文化功能 |
| 教育的科技功能 |
| 教育的人口功能 |
| 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
| 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
| 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
| 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
| 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
|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 发展的顺序性 | 发展的阶段性 | 发展的差异性 | 发展的不平衡性 |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
|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 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 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 内发论与外铄论 |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 遗传因素及其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
| 环境及其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
|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 个体个性化与个人社会化 |
|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
|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 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的概念 | 教育目的的定义 |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 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 | 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
| 我国的教育目的 | 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 培养目标 | 培养目标的概念 | 培养目标的定义 |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 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
| 六 教育制度 | 教育制度的概念 |
| 学校教育制度] | 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
| 学制确立的依据 |
| 各级学校系统 |
| 各类学校系统 |
| 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 1951年的学制 | 1958年的学制 | 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
|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
|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
|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
| 七 课程 | 课程与课程理论 | 课程的概念 | 课程的定义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 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 课程类型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
|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
| 课程编制 | 泰勒原理 |
|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
| 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的概念 | 课程目标的来源 |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 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
| 课程实施 | 课程实施的取向 |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 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的含义 | 课程评价的功能 | 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 课程改革 | 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 政治因素 | 经济因素 | 文化因素 | 科技革新 | 学生发展 |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
|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 八 教学 | 教学概述 | 教学的概念 | 教育的定义 |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 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
| 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 教学理论概述 | 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关系 | 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教学过程 |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
|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 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 教学模式 | 教学模式概述 | 教学模式的概念 | 教学模式的特点 | 教学模式的结构 | 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 程序教学模式 | 发现教学模式 |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 暗示教学模式 | 范例教学模式 |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 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
| 教学原则 | 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
|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 直观性原则 | 启发性原则 | 系统性原则 | 巩固性原则 | 量力性原则 | 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 | 教学组织形式 |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
| 班级授课制 |
|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
|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谈话法 | 讨论法 | 实验法 | 实习作业法 | 演示法 | 练习法 | 参观法 | 自学辅导法 | 教育工作的基本环节 | 备课 | 上课 |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 课外辅导 | 学业考评 | 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 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 学业成就评价 | 教学评价的改革 | 九 德育 | 德育概述 | 德育概念 |
| 德育任务 |
|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 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
| 《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纲要》 |
| 德育过程 | 德育过程的要素 |
| 德育过程的规律 |
| 德育原则 |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
| 知行统一 |
|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
| 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
|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
| 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人特点相结合 |
|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
| 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
| 德育方法 | 说服教育 |
| 情感陶冶 |
| 实践锻炼 |
| 自我教育 |
| 榜样示范 |
| 品德评价 |
| 德育途径 | 直接的道德教学 |
| 间接的道德教育 |
| 德育模式 |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
| 体谅模式 |
| 价值澄清模式 |
| 社会学习模式 |
| 集体教育模式 |
| 十 教师与学生 | 教师 |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
| 教师职业的特点 |
|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
|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
| 学生 | 学生的权利 |
| 学生的义务 |
| 师生关系 | 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 学生中心论 | 教师中心论 |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