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范围或要点: 一、工程地质部分 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研究 掌握岩土体的工程特性,结构面的类型及其自然特征,岩体结构类型,土的工程分类。 熟悉结构面的强度特性,岩体的工程分类原则。 软岩和软土的工程地质研究 掌握软弱夹层的成因类型、形成条件和工程特性,岩石风化的影响因素和风化分带,构造岩的类型及其工程特性,主要特殊性土(软土、黄土、红土)的工程特性。 了解风化岩和构造岩研究的目的,土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特性。 地应力的工程地质研究 熟悉地应力的类型、构造应力的特点、地应力的定性评价。 区域稳定性问题 了解并熟悉区域稳定性问题研究的重点,地震的震级和基本烈度,砂土液化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掌握活断层的野外鉴定标志、砂土液化的初判条件和复判方法。 坝基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了解并熟悉各种坝型对地质、地形条件的要求,坝基滑动破坏的类型,坝基岩体滑动边界条件的构成及其常见的滑动边界条件,影响坝基抗滑稳定性的因素,坝区渗漏通道的类型,渗透变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区别,渗透变形产生的条件。 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了解边坡的应力分布特征,边坡稳定问题的特点,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类型、产生条件和特点,滑坡的形态特征,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边坡的防治措施。 掌握滑坡的分类方法,滑坡稳定性的定性评价方法。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研究 了解地下洞室围岩稳定问题的特点,围岩应力重分布的机理和重分布应力的特点,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因素,改善围岩稳定性的措施。 熟悉围岩变形破坏的基本类型及其表现形式和产生条件。 喀斯特地区的工程地质研究 了解喀斯特发育的基本条件,影响喀斯特发育的因素、喀斯特发育的规律。 掌握喀斯特地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渗漏和地基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工程地质勘察 熟悉掌握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及其相互关系,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以及各阶段的任务、研究内容和采用的勘察方法。 熟练掌握工程地质测绘的一般要求、精度要求和主要内容。 了解各工程物探方法的适用条件及其成果的应用;勘探工程的布置形式,勘探点间距和深度的确定方法。 二、水文地质部分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多孔介质中的水;地下水和多孔介质的性质;渗透、渗漏和渗流,掌握不同介质中空隙的存在形式及其量化概念;掌握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及其基本特性。 地下水的赋存 了解包气带与饱和带的基本特征,毛细现象的实质和毛细水的存在形式; 掌握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的划分原则及其相对性; 掌握承压水与无压水的基本特征以及之间的本质区别。 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达西定律的适用范围、渗流流速与实际流速之间的关系。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了解地下水中的主要气体成分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掌握地下水中常见的离子成分及其主要的物质来源; 掌握自然界中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包括哪些,并认识人类活动对于地下水质的形成及其演变所具有的影响。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了解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包括哪些;了解地下水的排泄方式包括哪些,并掌握泉的类型及其动态研究的意义。 地下水系统 掌握地下水含水系统和地下水流动系统各自的基本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区别; 初步学会应用地下水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有关的实际问题。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掌握地下水动态与地下水均衡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不同含水介质中地下水运动的基本特点 对于多孔介质中的地下水:重点掌握洪积扇地区、黄土地区以及冲积物地区地下水的运动特点; 对于裂隙介质中的地下水:了解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以及成岩裂隙水的基本特点,掌握构造裂隙水运动的特点; 对于岩溶介质中的地下水:了解我国南、北方岩溶水运动的差异性,掌握岩溶水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特殊性。 参考书目: 陆兆臻,《工程地质学》,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王大纯,《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2005 薛禹群,《地下水动力学》,地质出版社,1997 |